联系电话:+86 21 62232322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
邮编:200062
版权所有: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
2024年11月2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银龄上海论坛举办之后,“老龄教育”分论坛活动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401会议室进行。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领域内专家学者与实践者,共同探讨老年教育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
分论坛共设置了四个环节:项目启动与信息发布、专题报告、交流讨论与专家点评,分别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老年教育项目首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丽华、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邹文担任主持。
项目启动与信息发布环节
分论坛伊始,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王霞副校长、李家成副院长报告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老年教育项目的研究背景与初步成果。该项目聚焦老年人的养老规划和老年教育与社会关系,通过严谨的调研和分析,致力于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随后,李家成副院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老年学校李秋菊校长共同宣布了老年气候变化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的成立,并介绍了项目愿景与实施计划。该项目聚焦气候行动资源的共建共享、线上线下学习平台的搭建,课程、师资培训和交流研讨的组织开发等方面,发出了关注老年气候变化教育的倡议,呼吁更多的老年教育机构共同关注并参与到这一重要事业中来。
专题报告环节
在专题报告中,多位专家从不同维度深刻剖析了老年教育的实践经验与未来趋势。
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副校长查正和以《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及未来发展方向》为题,从多层面系统阐述了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他强调,老年教育对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而言,老年教育有助于维护身心健康、增强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对于家庭而言,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发挥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对社会而言,可以减轻社会压力,助力社会发展;对未来而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飞跃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老年教育面临的定性、体制、任务、课程和师资等问题,查校长提出了五大发展趋势:从“老有所乐”向“老有所为”转变,从“知识传授”向“固本增信”转变,从“课堂教学”向“多途学习”转变,从“资源叠加”向“数智赋能”转变,以及从“中心城区”向“城乡基层”发展。这些观点为推动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学院副院长崔晓光作了题为《关于高质量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的主题报告。崔院长以全球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时代大背景为切入点,聚焦于理解“老年”,分析“年龄”的四层含义以及寿命的影响因素,揭示了老年教育对老年健康具有的重要价值。从教育的本质中窥探老年教育的本质,崔院长指出老年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和关爱老年人,并结合浦东新区老年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深刻揭示出了老年教育宗旨理念和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课程实施方面要具有规范性。此外,针对高质量老年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崔院长提出应在开展课程建设专项工作和重视老年教育教师课程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尤其要发挥青年教师的课程活力,以推动老年教育课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老年学校李秋菊校长围绕《老年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作了主题报告。李校长以气候变化对老年人的深远影响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老年气候变化教育的背景与目标。她提出了老年气候变化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知识普及,帮助老年人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技能提升,增强其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能力;行为与社会角色,激发老年人参与气候行动、传播绿色理念的主动性。报告中,李校长详细总结了《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老年教育版)》的主要内容与实施方法。她结合南汇新城老年学校的实际形况,展示了其独具特色的的课程体系与设计框架,并分享了在活动开展和方案执行方面的具体实践经验。李校长展望了“银龄一代”在气候行动中肩负的历史使命,并表达了对中国老年教育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美好期许。
上海市崇明区庙街镇成人学校副校长董娟围绕《崇明区乡村社区学校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及实施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专题分享。董校长首先介绍了崇明区乡村社区学校的基本情况,指出老龄化程度高、人财物紧缺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她从教育性、社区性双重属性层面,结合“焦糖布丁理论”,提出了老年社区教育需有效帮助老年人完成任务、满足其需求的工作思路。董校长重点介绍了上海崇明区乡村社区学校打造特色品牌项目“走读长江口美丽乡村,服务生态岛绿色发展”。该项目以崇明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了“五寻”课程体系(寻根、寻美、寻味、寻业、寻梦)。在具体介绍后,董校长提炼出了该项目蕴含的五大特征:品质卓越化、设计精良化、性能优异化、内涵丰富化、持续创新化。此外,董校长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考,包括优化研究方向、构建协同机制及完善课程实施闭环等。
上海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彭海虹作了题为《数字化赋能上海老年教育》的主题报告。彭校长指出,据2023年上海开放大学组织的调查显示,上海老年人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仍面临接入沟、认知沟、使用沟三大数字鸿沟。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上海老年大学积极创新,推出“老人掌上行”“板凳课堂”和“网络安全伴你行”等特色活动,并培育“银发宣讲团”数字体验官。报告着重介绍了老年教育课程资源的系统整合与优化,汇聚7000余项多类型数字资源,覆盖微课、高清视频、数字教材等,形成初阶、中阶、高阶分级体系,确保内容实用有趣,贴近老年人生活实际。展望未来,彭校长借用“5S”发展理念:小规模(Small)、柔性化(Soft)、节奏慢(Slow)、可持续(Sustainable)、社交性(Sociable),强调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智慧学习场景建设和情感关怀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质量。
交流讨论环节
在交流讨论环节,论坛嘉宾围绕“老年教育的系统性与创新性”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其中,华东师大老年大学原校长裴建华梳理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老年教育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与持续性贡献。北京市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的李建军主任分享了北京团队在上海的学习经历,并对如何推广上海的老年教育经验提出了建议。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万蓉认为未来老年教育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晰老年教育的定位和本质问题,并倡议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论坛以推动领域交流。上海市普陀区业余大学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岳燕老师从老年教育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了老年教育课程更新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老年人在教育和产业中的潜力。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副校长周炎彬强调,老年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积极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构建协同机制提升教育服务的覆盖面与效率。
专家点评环节
最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终身教育处原处长、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会长庄俭在点评中高度评价了本次分论坛,认为分论坛主题精准、内容聚焦、讨论充分,展现了老年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他指出老年教育在推动老年人融入社会、了解世界方面的关键作用,不仅关乎个人福祉,更承担着文化传承、金融发展等国家战略任务,同时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庄会长特别强调,伴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老年教育的理念和视角需要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更加多元化、创新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他呼吁老年教育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突破,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为推动积极老龄化和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李家成副院长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对所有参会者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分享表达了诚挚感谢,并强调要珍惜现有资源,凝聚力量,为共同理想目标不懈努力。李院长进一步阐述了研究院的工作重点,包括思想产出、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影响等。他特别指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老年教育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与责任,未来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理念,为老年教育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经验。
至此,首届银龄上海论坛“老年教育”分论坛圆满落幕。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也搭建了一个汇聚智慧、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相信通过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的组织和引领,以及老年教育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上海乃至全国的老年教育事业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健康中国”与“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