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86 21 62232322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
邮编:200062
版权所有: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
2024年11月22日下午,首届银龄上海论坛“老龄社会治理”分论坛:“老龄化区域差异与城乡养老”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华东师大人口所召集并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全国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并进行学术报告。
上半场
老龄健康与老龄化区域差异
论坛上半场“老龄健康与老龄化区域差异”由华东师大人口所原所长丁金宏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原所长丁金宏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在《中国农村老龄健康:特征、成因与应对方略》报告中强调,在老龄化“城乡倒置”与农村加速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人在养老、医疗、照料等方面的挑战。陆杰华教授指出,中国农村老人健康自评整体较差但近年略有改善、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共病特征明显、ADL失能率基本稳定但IADL失能率上升明显、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中国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在性别、地区、城乡、家庭间存在差异。陆杰华教授从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基层医疗服务、家庭结构、预防性健康保障措施六方面解析了中国农村老龄健康现状的形成动因,并提出未来中国农村老龄健康的主要思路是筑牢农村老龄健康发展框架、夯实农村老龄健康发展根基和深化农村老龄健康发展内核。具体应加强农村老龄健康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农村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作报告
辽宁师范大学赵东霞教授在《东北三省老年人口流动特征与异地养老问题》报告中指出,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落叶归根”,但随着老年流动人口持续增长,这一群体正从被动流动转向主动流动。东北三省老年流动人口在规模上增多,流动原因主要为照顾孙辈和追求更高质量的养老生活,其中60后老年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呈现候鸟型养老特征;东北三省老年人口流动趋势显著,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净流动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不均衡程度逐步加深;流迁趋向以跨区域流动为主,流出目的地呈“飞地模式”。赵东霞教授认为,经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影响老年人口流动的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最为显著。最后她分析了异地养老中流动老人饮食和社交不适的问题以及迁移地面临的养老资源配置协调化、养老服务供需均衡化等问题。
辽宁师范大学赵东霞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吴瑞君教授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报告中指出,第二次人口红利既要促进低龄老年人继续创造红利,更要关注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红利。最重要的是在老龄化背景下必须更加着力于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红利,并使之充分转化为经济增长红利。吴瑞君教授认为,老龄化意味着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的人口退出劳动力队伍,这对提升劳动年龄人口人力资本水平有一定的正面效应。老龄化背景下扩增劳动年龄人口人力资本总量还面临人力资本总量增长明显趋缓、人口及人力资本趋于老化、年龄结构老化对经济增速的负向影响可能进一步扩大的挑战。针对此,吴瑞君教授高屋建瓴地提出,老龄化背景下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人才红利,在继续努力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同时应更注重于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质量,还应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人力资本强国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吴瑞君教授作报告
西安财经大学韦艳教授以《银发经济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展望》为题,聚焦实践与应用领域,指出人口老龄化加速,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养老产业链模式值得发展。韦艳教授通过PEST-SWOT法分析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指出目前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初具成效,但城乡老年人存在需求差异,城市地区首需精神慰籍,而农村地区首需助医和助疾。韦艳教授以陕西省为例介绍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实践,包括康复训练机器人等典型产品以及互联网+护理等典型服务,通过连锁化社区嵌入式智慧医养模式和“村嫂”搭建智慧云平台展示了城乡地区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上的探索。最后,韦艳教授提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五测十化——制度政策科学化与系统化、基础要素高级化与专业化、技术平台精准化与智能化、产品服务个性化与适老化、模式布局规模化与合理化。
西安财经大学韦艳教授作报告
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在《健康老龄化:何以可能又如何可能》报告中,梳理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与内涵,结合联合国老年人五原则指出健康老龄化是美好的主观愿望,而在客观现实层面,全球及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延长,但健康预期寿命指数下降。陈友华教授基于健康理论中的三种模式提出随预期寿命延长会先后呈现病残压缩、动态平衡及疾病扩张。他强调长寿是进步与代价并行的,健康长寿是人类的理想,但长寿而不健康才是客观现实,人类寿命延长的同时,经济、照料、医疗和精神负担的加重属于“胜利的失败”。最后,陈友华教授分别从个人与国家层面提出健康老龄化的实现路径。提出个人应认清人口老龄化形势难以逆转、在生命前期开始财富积累、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家庭内部协作互助、将社区照顾作为居家养老能力不足时的补充等建议。国家层面则需要通过合理预期、发展经济、制度应对和科技应对。
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李强教授在《我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报告中,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和县域功能相对单一、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人口容易流失等特点阐述研究县域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李强教授研究发现,2000-202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总体不断加深,县域基本跨入老年型社会,东部县域老龄化更严重,重点城市群中长三角老龄化率最低但标准差最大,迁移在2000-2010年间发挥重要作用,甚至逆转了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李强教授还在经济生命周期、中国支持比与后人口红利时期国家面临的挑战方面进行了拓展延伸,提出精细化分类设施与空间优化、强化区域协调与一体化发展、创新发展银发经济与特色产业融合等县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复旦大学李强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吴连霞副教授在《中国健康老龄化评估、区域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报告中,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累积劣势理论、非均衡理论等多学科理论构建研究框架,从个体健康老龄化与社会健康老龄化两方面阐释健康老龄化内涵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吴连霞副教授采用CRITIC-熵权法、TOPSIS法以及障碍度模型,结合微观和宏观尺度综合分析中国健康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障碍因子。吴连霞副教授指出,2005-2018年间中国个体健康老龄化和社会健康老龄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内在能力和老龄化速度分别对中国个体健康老龄化与社会健康老龄化的阻碍最强。吴连霞副教授将个体健康老龄化划分为内在能力制约型和生命历程制约型,将社会健康老龄化划分为人口老龄化主导型、自然环境主导型、医疗与养老资源制约型等障碍类型,并提出针对不同省域健康老龄化的障碍类型特征采取差异性对策等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吴连霞副教授作报告
城乡养老与养老保障
论坛下半场“城乡养老与养老保障”由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向东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向东教授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研究员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服务:从市民待遇走向国民待遇和市民待遇相结合》报告中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缺少国民待遇,城乡之间、城镇内部、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市民待遇和农民待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未来养老负担将不断增加,但我国养老保险不充分和不平衡较为突出,存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充分性不足,自愿型养老金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左学金研究员提出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升级为覆盖全体国民的非缴费型国民养老金,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升为覆盖全体城乡就业人口的就业人员基本养老金,构想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为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留出更大空间,一二级医疗服务实行免费(廉价)医疗,根据不同人群收入情况由政府或市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等政策建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研究员作报告
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在《努力缩小基本养老保障三大差距》报告中强调,基本养老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项目,在群体、城乡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他认为老年人具有温饱风险、疾病风险、失能风险、孤独风险四大风险,需要提供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照护保障、无障碍和精神慰藉的养老保障,基本养老保障项目体系应包括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障、基本照护保障、无障碍环境和精神慰藉。何文炯教授认为,在基本养老保障现实三大差距中,人群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分别主要体现在分类保障、制度和服务、地方分治上。他从项目完备性、权益平等性、制度功能定位、制度设计原理四方面反思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不足,提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目标是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近期重点包括健全项目体系、控制和缩小待遇差距、改进制度设计、创新相关服务供给机制和改进财政政策。
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作报告
上海政法大学张波副教授在《多山地区“就近城镇互助养老”:何以可能,何以可为?》报告中采用资本匮乏论、制度缺失论等理论,从整体性和地方性视角解释互助养老的现实困境,分析推进互助养老实现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基于两个视角和布劳的间接交换理论,张波副教授认为理想的互助养老运行需要地理空间、共有经济、中介价值等六个结构性要素协调运作。张波副教授调查发现由于多山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互助养老模式在实践运行中遭遇多重挑战。张波副教授提出“就近城镇互助养老”具有主体范围扩展、互助地域扩展、主体经济偏弱等特点,并指出了就近城镇互助养老的运行条件和制度调试。
上海政法大学张波副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何威副教授在《大都市郊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治理适应性构建》报告中,从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化供给、全面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三个阶段梳理体系化基层养老服务的建设脉络。何威副教授以浦东新区L镇为例介绍养老服务体系的架构单元及其构建,从自上而下以配合治理对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发挥而进行的养老服务机制布局,村委会从治理目标到治理方式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村民通过互助养老单元自治化从养老精英到治理常人等方面进行分析。他指出,大都市郊区乡村的养老体系建设逐渐呈现治理和养老深度绑定的样态,睦邻慰老易形成新的农村自治中心,睦邻负责人将成为后村落时代的自治精英。
华东师范大学何威副教授作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高鹏飞助理研究员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暴露的问题及对策》报告中以蓝田县前卫镇X村的“老来福”社区食堂项目为例,分析助餐点贫困帮扶试点、“助一帮二”贫困帮扶和“养老+扶贫”推广完善三阶段,指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存在制度保障不足、资金保障不足、有效服务供给不足、传统观念制约等短板。他总结了构建“以村为中心”的合作式养老服务供给治理体系、以互助养老为核心的多要素激活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互助养老的经验。
上海社会科学院高鹏飞助理研究员作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古荭欢助理研究员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上海社会脆弱性评估及其对超大城市治理的启示》报告中,运用社会脆弱性指数方法构建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居住特征的评估框架。古荭欢助理研究员认为,上海的社会脆弱性呈下降趋势,空间格局的层次性依然显著,郊区下降最多,上海的远郊农村地区面临持续顽固的高社会脆弱性挑战。最后,她从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互助支持体系、提升乡村的内生能力、吸引更多年轻外来人口定居和加大农村地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四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古荭欢助理研究员作报告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老龄研究院学术顾问桂世勋教授点评。他指出,本次论坛的报告既总结了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也深入探讨了小区域的特征及基层养老服务的进展与困境。桂世勋教授希望未来研究能聚焦于国家迫切需要解决且具有可行性的课题,争取被政府部门采纳,真正服务民众。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老龄研究院学术顾问桂世勋教授点评
总结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瑞君教授作总结发言,她对发言嘉宾和参会师生表达了诚挚感谢,并对年轻学者们给予肯定和鼓励。首届银龄上海论坛“老龄社会治理”分论坛:“老龄化区域差异与城乡养老”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