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届银龄上海论坛“智能时代老年社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老龄社会治理分论坛圆满举行

发布者:时间:2024-11-27

2024年11月2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承办的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银龄上海论坛“老龄社会治理”分论坛:“智能时代老年社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文科大楼201召开。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安秋玲主持。

图片1.jpg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安秋玲主持

开幕式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教授对本次老龄社会治理分论坛开幕式致辞发言。黄晨熹教授殷切表示,在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AI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学者们与实务工作者们有责任发挥自身的优势,汇聚实践智慧,为国家的积极老龄化战略提供支持。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其雄厚的学术实力和综合性学科优势,成立了专注于老龄研究的研究院。希望各位能够发挥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力量,共同应对老龄化时代对社会工作挑战,一起以专业研究推动老年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他同时向本次分论坛的顺利召开致以最诚挚的祝贺。

图片2.jpg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院长黄晨熹教授致辞

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系退休副教授、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隋玉杰以《老年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中AI辅助技术的充权与风险》为报告主题,探索了老年健康领域AI辅助技术的运用以及充权过程。她向我们介绍了携康智慧康养、安徽安康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等AI辅助技术应用案例以及赋能老年健康服务的各大场景,在效率提升、效益与专业支持增强、推动以数据为驱动的决策等方面有所裨益,但同时需要警惕AI辅助技术在算法决策带来的伦理风险,强调避免数据质量弱化、一线工作者的参与减少等问题,需注重隐私保护等。AI赋能老年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系退休副教授、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隋玉杰作报告

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徐庆文《以探索养老科技在社区的应用》为题,表示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地创造技术环境,包括辅助技术和包容性设计,使老年人在任何健康状态下都能独立地生活并参与社会活动。强调在如今的数字包容性社会,数字技术需要成为老年人可考虑的因素和可利用的资源。探讨适老新技术和产品应共享并嵌入到现有的社区照顾与居家养老的制度安排中,老龄社区研究应回归到人本位。

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徐庆文作报告

腾讯华东公共事务总监陈燕华以《腾讯在科技助老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题,介绍了腾讯SSV(Sustainable Social Value)可持续社会价值的创新战略,体现了腾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聚焦于基础研究、乡村发展、公益数字化三大主线,围绕公益数字化、社会应急、养老科技、公共卫生、数字文化等业务展开,目前已有时光实验室平台、腾讯公益赋能、芯片助听器、辅抱仪移位机以及乐龄互动健身房等项目。这一主题报告彰显了腾讯对于老龄社会治理的公益汇聚力量以及社会责任感。

腾讯华东公共事务总监陈燕华作报告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陈岩燕以《整合式照护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运作机制》为题,提出在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与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将社区服务整合为一个综融的系统,协调服务系统内不同服务之间的关系,满足社区老年人原居安老的多样化需求是应有之义。她采用多案例研究设计,以上海为例,探索特大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的信息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老年群体用户体验。她强调,需求评估工具作为老年人在不同服务间流转的基础,最好兼具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统一框架,进而可以作为老年人接受新服务的前情参考。同时,她也呼吁使用智慧化手段应避免造成中高龄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从而产生新的伦理问题。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陈岩燕作报告

幸福海马创始人兼总干事张秋霞以《数字时代的老年认知障碍社会工作创新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数字时代老龄社会的新特征,即数字设备、符号等技术与人共生、关系向“技术符号”转变、社会记忆方式变革。同时,她指出现在也存在老龄信息能力贫困、信息功能贫困、老龄数字沉迷和老龄数字焦虑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数字时代老年认知障碍社会工作的机遇在于跨越时空阻隔提高服务的精准性。最后,她分享了基于在线数字技术为媒介的音乐时光操、认知症家庭行为观察+音乐社交干预老年认知障碍常态筛查智慧小屋等创新与实践的路径。

幸福海马创始人兼总干事张秋霞作报告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宁以《代际同住与父母对代际关系的感知:子女性别与婚姻状况的影响》为题,介绍了现代家庭强调情感联结以及家庭关系质量、代际共居的双刃剑效应背景,并从代际关系的主观维度上探索中国城市老年人感知的代际关系 (PIR) 的潜在模式、代际同住影响父母与成年子女代际关系的路径以及性别因素影响。她基于多类别模型得出同住子女的性别和婚姻状况以及父母的性别在塑造代际关系感知方面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宁作报告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杨雪晶以《特殊老年群体社会监护风险与社会工作介入机制探索》为题,基于国内意定监护实践现状,参考国外社会工作参与意定监护的经验,从监护需求与风险防范两个层面,阐述特殊老年人所面临的监护困境类型、监护服务内容、监护风险现象与风险防范策略;探讨了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整合资源、协同联动的应对路径。她在探索特殊老年群体社会监护的过程中,提出了社区赋能支持与个案管理规划支持两个工作重点。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杨雪晶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席居哲的研究以《老年人的孤独感与睡眠问题》为题,本研究指出孤独对于中老年人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的五轮数据,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探讨了社会隔离与睡眠问题之间以及孤独感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在年龄差异方面,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在老年组中更为严重,但睡眠问题在达到一定年龄后,组间差异不显著。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的社会隔离、孤独感和睡眠问题水平始终高于男性。更重要的是,孤独感和睡眠问题表现出双向关系。在老年组中,社会隔离与睡眠问题之间存在双向关系,而在女性组中,社会隔离预测了后续的睡眠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席居哲教授博士生


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安秋玲教授进行总结。她指出,本届分论坛的论文汇报深刻地展现了老龄社会治理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这一切得益于各位报告人对老龄问题研究的大力支持,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所提供的优质交流平台。安秋玲教授号召大家要积极将老龄学术研究嵌合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彰显中国新时代社会科学学者砥砺前行的风范!